为什么“程序猿”常有而“程序媛”不常有?
(郭筝/译)许多人对计算机科学界极客们有一种普遍的(如上图般的)印象。这没什么——但假如这个领域内女生比男生多呢?你一定会想:什么?这一定是疯了!
喜欢《星际迷航》、不善社交与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关系,其实值得怀疑。事实上,早期计算机编程工作主要由女性完成,人们认为女性的天赋十分适合这项工作。在 1967 年出版的计算机编程就业指导中,一位作者写道:“编程需要耐心、恒心、关注细节,这些正是女生的特点”。女性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 1980 年代,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计算机领域的英雄人物才登场,‘极客’一词开始被用于形容技术型人才。”那么,是什么影响了女性对“计算机科学”的刻板印象呢?
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萨普纳·谢里扬(Sapna Cheryan)对“固有印象”是否阻碍女性进入计算机领域十分感兴趣。她和同事调查了本科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发现,女生的兴趣普遍较小——考虑到该领域由男性主导,这一结果并不意外。但她们为什么不感兴趣就不太容易解释了:女生觉得“自己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典型形象不符”。研究者认为,这或许影响到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归属感。所以说,正因为一些固有印象而“感到”自己不适合学习计算机,女生才对这一专业“不感兴趣”。
环境归属感
如果极客的刻板印象阻碍了女性,重新包装一下这个领域也许能吸引更多女性。谢里扬等人验证了这一观点。他们招募本科生参与“职业发展中心关于对技术性工作和实习的兴趣的研究”。学生在问卷里要填写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地点是威廉·盖茨大楼(William Gates Building,你或许能猜到,这正是计算机系的所在地)中的一个小教室。
为了这些不知情的参与者,教室也进行了特别布置。一种我们称之为极客风格:《星际迷航》的海报、极客漫画、游戏机、快餐食品、电子设备、技术类图书和杂志。另一种布局则不那么极客了:艺术类海报,花瓶代替了快餐食品;迎合大众趣味的杂志,计算机图书也是针对初学者水平。
在极客风格的房间中,男生比女生对计算机科学更感兴趣。但要是把极客因素移除,女生就表现出同样的兴趣。归属感增强导致了这个积极变化。谢里扬等人只是改变了装修风格,就提高了女性加入假想的网络设计公司的兴趣。研究者注意到:“关于一个人应不应该进入某个领域,环境的力量不可小觑”,他们认为改变计算机科学的环境“能够让对计算机完全没兴趣,或者兴趣很小的人重燃好奇”。
“极客”特征并不重要
也许专注、不合群的个性总是与计算机领域的天赋相伴而生?然而,发展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斯佩基(Elizabeth Spelke)和阿里尔·格雷斯(Ariel Grace)指出:“从业者的典型特征常被人误会成这一职业的必备品质。”他们在历史中找到例证。20 世纪初一个心理学家认为,他天资聪明的犹太学生难以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因为他们不具备在学术界占多数的基督教研究人员的特点。他“错误地以为那些毕业于哈佛同事的典型举止,是取得学术成就的必备条件”。
世界上最漂亮的“程序媛”Lyndsey Scott 也是一位名模。图片来源:wikipedia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计算机系有一个有趣的实验,证实了斯佩基和格雷斯的观点,表明要在计算机领域成功,那些所谓的“极客”特征可能无关紧要。
1990 年代中后期,研究人员对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的男生和(极少数)女生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男生普遍专注于编程——甚至“梦都用代码写成”。而为数不多的女生却对计算机应用更感兴趣。但 1990 年代末,录取标准发生变化,取消了编程经验这一不必要也不公平的规定。这使女生人数增长了 4 倍,由7% 上升到 34%。勒诺·勃鲁姆(Lenore Blum)和卡罗尔·弗里兹(Carol Frieze)抓住这一时机调查了 1998 年及其之后入学的学生。2002 年的学生很是特别,因为他们是最后一届旧标准下的孩子——以爱好技术为标准。
那时,院系中的学生已经类型各异。勃鲁姆和弗里兹发现,男生和女生对编程、应用两个领域感兴趣的比例已十分相近,而不是差异显著。“几乎所有学生都把编程作为自己的爱好之一,而视计算机为工具,用来完成他们最关心的部分:应用。”
同时,有证据表明“学生正在打造新形象”,而“单单专注计算机的学生”已不再是典型了:这个群体中,有人拉小提琴、写小说,有人在摇滚乐队唱歌,参加校体育队,还有人喜欢艺术,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组织。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追求全面发展,既对学术感兴趣,也享受计算机之外的生活。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独立、富有创造力、全面发展、有趣”、“非常聪明,发展平衡,不同于传统极客”、“比五六年前的人兴趣更广泛”。
考虑到他们是由旧标准选出,那么他们应该是程序迷。但正如研究人员所说,几年来两性比例趋于平衡,这种环境“塑造了他们的自我形象。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种新的文化使他们‘能够’开发其极客之外的一面”。
刻板印象、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
选择职业并不仅仅是在社会中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它还需要与自己的才能相适应。自己更可能成功的工作,当然会更吸引人。如果性别刻板印象能够影响人们对自我能力的认识——我们现在知道确实如此,那么当然不难发现它还会对职业选择产生连锁反应。社会学家谢莉·科雷尔(Shelley Correll)指出,在评估自己的偏阳刚的能力时,男女差异会有很大的影响。你大概可以猜到,这又会左右人们对看重这些能力的职业的兴趣。
科雷尔研究了 1998 年国民教育纵向调查中数万名高中生的数据,仔细比对了学生的实际成绩和他们对数学、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价。她发现,在实际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男生对自己数学能力的打分比女生高。这也许是因为社会普遍认为男生更擅长数学。男生一般都会美化自己的数学能力,但他们并没有美化自己的语言能力。
事实证明,选择职业时,自我评价很重要。在能力(通过考试成绩评定)相同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数学水平评价越高的人,就越有可能向科学、数学或工程领域发展。科雷尔总结道:“继续进行数学研究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擅长数学。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擅长。”这也足以解释选修微积分课程的男女生人数的差异。
我们喜欢自认为擅长的领域
科雷尔同样展示了在某些领域,让女生失去自信和兴趣是多么容易——创造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就好了。科雷尔设计了一个“对比敏感度”测试,参与者要判断在一系列矩形中黑白两种色斑哪一种覆盖的面积更大。被试均为康奈尔大学的新生,她告诉学生“对比敏感度测试由国立测试机构开发,研究所和财富 500 强企业都有兴趣用它来选拔员工”。但测试本来就是假的:黑白色斑大小一致,所以并没有正确答案。参加测试的学生们得到的信息并不一样:部分学生得到的信息是,男生的测试成绩普遍较好;另一部分人则被告知结果不存在性别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要是学生们觉得这种敏感度和性别没关系的话,他们的自我评价也很相似。但要是他们觉得某种性别是有优势的话,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得到“男生测试成绩好”这个信息的男生会对自己的“对比敏感度”评价较高,认为自己在测试中表现优异。他们在评价自己的表现时,也设置了更宽松的标准。
随后科雷尔想研究,是不是跟现实表现得那样,人们自我评价高的话,能激发更远大的志向——她发现确实如此。所有男生都认为自己的对比敏感度较高时,他们就比女生更愿意参加一些要求这项能力的课程或研讨会,申请注重这个能力的研究生项目或高薪职位。
我们喜欢自认为擅长的领域。计算机领域也一样。
本文文字及图片出自 www.guokr.com
你也许感兴趣的:
- 技术女子图鉴:迅雷链总工程师的日常
- [视频]互联网中的少数派:女性开发者
- 一位女程序员的感慨
- 程序媛不如程序员?看看这些高颜值的技术大神
- 一个程序员的爱情故事
- 且看大神深入解读女程序员的优势
- 一位德国程序员妹子的艰难转型之路
- 为什么要当程序媛?因为我喜欢啊!
- 学计算机的女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 论“女程序员”的重要性
你对本文的反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