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的程序员是“都挺好”还是“都挺惨”?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因为将原生家庭父母与子女的矛盾,重男轻女等问题聚集在一个家庭中,非常现实的剧情引发了网友的新一轮追剧。剧中家里老大苏明哲,清华毕业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背景,在 35 岁之时遭遇裁员,剧中的一段对话戳中人心。
35 岁,职业发展开始遇到瓶颈,有的人已经快写不动代码,也还没有晋升到管理层,个人职业如何发展必是反复拷问过自己的。即使不是自己主动考虑,在目前互联网行业裁员大潮下,中年程序员也有可能被动地被优化掉。
近期的消息显示,去年 12 月份腾讯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期间,当马化腾了解到腾讯一两千个总监级的干部里,30 岁以下的不到十人,当即决定裁撤中干,为年轻人留位置。前不久,这一消息被证实,腾讯确实在开始裁撤一批中层干部(简称“中干”)。腾讯中干主要包括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级别,有时一些副总裁也被认为在中干范围内,此轮调整比例约为 10%。
如果大龄程序员被公司优化掉,迎接他们的职场氛围是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连出家要求都是这样的:
35 岁是一道坎,横亘在每个技术职场人的心中。
活到 35 岁,我对不起谁?
在技术圈,有这样一个认知:程序员是青春饭,过了 35 岁能力体力都跟不上,如果还没转到领导岗位,整个职业生涯也就基本无望了。
25 岁的笔者看到这种说法心里一万个不服。企业也不是做慈善的道理懂,企业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最大的产能,这能理解。
但是有一些贩卖焦虑的信息却总是见缝插针挑拨你的神经。在人人都能做媒体的时代,大量你的同龄人在做什么,年轻人已经成功而你还在原地踏步的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起你的焦虑。人性的贪婪、恐惧、嫉妒等弱点最容易被调动,抓住弱点就攫取了流量,互联网产品、新媒体就这样收割了一茬又一茬韭菜。
But,虽然不服,确实有正经研究表明,技能随着年纪的增长贬值的说法是事实。
工程技能的半衰期之说
在 IEEE Spectrum 上有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工程知识的”半衰期“。文章中指出,所有你现在努力学习掌握的技术知识都会过时。20 世纪 20 年代,工程师学位的半衰期大约为 35 年,而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这个时间变成了 10 年。
举个例子:一个本科工程师拿到学位累计用于学习的时间为 4800 小时,如果知识的半衰期为 10 年,那么 10 年后 2400 时长的知识会被替代。要更新知识库,假设一年中 48 周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那么每周需要花费 5 小时来学习技术、数学和科学相关知识,才能更上时代。这还是在以前所学的知识都没忘并且都相关的情况下。
而在文章发表的 2013 年,工程技能的半衰期已经少于 5 年了,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这个时间少于 3 年。并且这个半衰期呈缩短的趋势。
如果知识的半衰期为 5 年,那么一个工程师或 IT 从业者算下来一周要花费 10 个小时的时间充电学习,才能不掉队。
知识更新迭代太快,科技行业尤甚,这个感知可能是现代公司都雇佣年轻员工的主要原因。Facebook 的创始人兼 CEO 马克·扎克伯格作为年轻有为的硅谷明星,非常推崇员工的年轻化和技术性。他认为年轻人更聪明,生活也简单。年轻人可能没有汽车,没有成家生孩子,精力可以都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但是,时间都用来工作了,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充电跟上时代的发展。
年轻的 IT 和计算机从业者比大龄员工更愿意长时间工作,工作也更努力,对于换工作地点也更能接受。更重要的是,年轻员工比大龄员工人力成本还低很多。相比之下,公司为什么不用低成本雇一个稍加培训就可以上手的年轻人?
等等,我们 35 岁技术人就这么不堪了吗?
如果你是一位即将步入 35 岁“高龄”的程序员,你是会设计一个逃离计划,进军管理岗位,或者转换行业?
还是会坐等对现在的小年轻们幸灾乐祸,毕竟我们的今天就是小年轻们的明天,甚至这一天对小年轻来说会到来得更早。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但是等等,35 岁的技术人真的就这么不堪了吗?
国外版知乎 Quora 上有一个问题:硅谷的各位到了 35 岁,如果既没有让人艳羡的成功,也没有走上管理岗位,你们的以后都是怎么打算的?
这个问题下面集结了很多回答。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提到,甚至现身说法,很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都是 35 岁以上,35 岁以上的大龄程序员其实有不少优势。
其中有个回答是这样的:
2001 年我加入了 Google 的软件工程团队,当时 55 岁。是的你没有听错。我在团队的 4 年期间一直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周围同事的平均年龄为 30 岁,并且我也不是管理岗位。但年龄并不是问题,我跟当时的同事都是这样认为的。保持学习很重要,从 78 年开始参加工作,我很庆幸自己一直在学习最前沿的技术。我以前的很多段工作经历中,都有上司跟我说我应该做经理。但是我不喜欢经理的岗位,我喜欢编程,这是我的爱好,聚焦自己的爱好,别的都不重要。经常有人跟我说,职场上不往上爬,你永远不可能退休。但我一直做技术也做了这么多年。
Wikipedia 的创始人 Jimmy Wales 在 35 岁的时候创立了 Wikipedia,在 38 岁的时候创立了 Wikia,他认为这个问题的描述得不对。这个问题本来的意思应该是:作为技术工作者,我们如何确保不把一些在早期就成功的非正常案例误认为是正常情况。
现在那么多人认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就成功是因为这本就是一件罕见的事情。我们喜欢看这些小概率事件,比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以及其他年轻的创业明星,而媒体又将这些人和事放大。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创始人都是在 35 岁以后才开始创业的。
- Mitchell Backer 在 35 岁之后创立了 Mozilla;
- Netflix 的联合创始人 Reed Hastings 在 38 岁的时候创立了 Netflix,一开始 Netflix 只做 DVD 寄送服务,在 Hastings47 岁的时候 Netflix 才开始做视频流。“35 岁之后的生活也没有那么糟,只是不太能熬夜了”。
远的不说,国内的:
- 任正非在 43 岁的时候借钱创办了华为,
- 雷军在 38 岁时辞去金山总裁职位,在 41 岁的时候仍然选择重新创业创立了小米;
- 黄峥 35 岁创立拼多多;
- 就连马云,也是在 35 岁的时候创立阿里巴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认为在 35 岁还一事无成一生就完了,那你明显做不了企业家。企业家的精神就是无论何时,你有勇气开始,不管前路有多少障碍。今年 360 董事长周鸿祎在两会讨论民营经济的时候说:企业家要坚韧,做企业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大家看到有企业可能三五年就成功,上市,但那是特例,不是普遍规律,看看马云马化腾,我们这些人都干了二十多年了,所以,创业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是不是国外的环境跟国内不一样呢?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不一样。在欧洲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供不应求,所以大龄程序员不会被嫌弃,而且欧洲公司不加班。在 InfoQ 的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很多人见到的年纪最大的程序员近 60 岁。其实你不会在 35 岁,45 岁或者 55 岁的时候失去写代码的能力。所以,不要觉得程序员到了 35 岁了就“死了”。
在 InfoQ 社区,因为样本量大,我们也了解到有很多程序员都是一直走在编程的道路上。有从创业团队技术总监不断学习进入阿里现在已经是高级技术专家的;有从毕业就踏上软件行业从一个普通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架构师、大数据工程师,热衷于学习新技术抽空还能翻译技术书籍的。
InfoQ 的一位社区编辑一直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除去中间短暂的一段时间,几乎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十几年,目前负责架构设计,依然写代码。对于大龄程序员继续写代码,他这样看:
公司招的程序员肯定越来越年轻了,我现在的公司主要招应届硕士,自己培养,所以新员工基本都是 90 后了。现在的年轻人思维活跃,学习能力普遍很强,但是有一些个性,喜欢有挑战性有意思的工作,像一些简单的增删改查的活儿不太愿意干,而且稳定性略差,入职工作两年左右离职的挺多的。
我觉得应该遵循一种增量式学习的思路,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新东西可能就不会那么费时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基础业务编码方面,肯定比不上年轻人,但是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发挥到更高的层面上,比如做一些前瞻性的技术预研,指导年轻人学习,解决一些棘手的实际问题等等。
大龄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
好的道理我都懂,那么要跟年轻人竞争,大龄程序员怎么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到,机构的能力包括:
- 资源
- 流程
- 价值观
资源包括时间,技能,金钱,人脉等;流程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模式等;价值观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
这三点放在每一个职场人身上也同样合适。对于技术人来说,你会的编程语言和工具都是资源,框架设计,逻辑思维,数据分析这些都是流程,你是热衷做技术还是喜欢做管理,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一位职业规划师在一篇文章中说道:
决定程序员是否具有优势的,是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框架,是快速学习,是自我管理,是创新与创造,是这些应用流程方面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项目的历练。这正是大龄程序员的优势:他们的阅历、思维、解决问题的框架往往都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和实践的检验,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快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先人一步在头脑里创造出最终的形象(第一次创造),然后在充分思考后用代码实现出来(第二次创造)。
几乎所有人在谈到职业发展的时候都会提到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个是跟年龄没有关系的。多学习,就是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淬炼出自己良好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流程,通过思考层面的创造工作体验自己年龄的价值。
作为大龄程序员,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尽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保持工作热情依,靠努力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形成努力-收获-更努力的正循环。
35 岁了,该不该换工作?
比起年轻人,年长意味着过去的经历都是你的资产。到了中年,一般家庭生活也偏于稳定,就业也更倾向于稳定一些的,重视自己的声誉和职业成就感。如果是在一家公司工作多年,老员工会对公司系统更了解,你可以做前端,后台,构建管道或者监控,关于改善系统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你还可以重构新的架构。公司的新人对系统不了解,老员工可以更好地做这些事情。当然,这是对于你在大公司而言。
至于该不该换工作,极客时间专栏作者白海飞,一位在 IBM 工作了 14 年的软件商务系统经理的建议是先从物质保障、精神满足和能力发展三个角度看自己的满意度,再从下面三个方面评价一下你的工作:
- 可接受的薪酬,不要只拿薪水来定义工作的好坏,但是薪水很重要。在 Hack News 上有一个帖子讨论在一家公司工作十年是怎样的感受,那些回答在一家公司待了 5 年以上的人无不提及“get well paid for it”——报酬丰厚。
- “合适”的事,做的事是否有挑战、有发展,不要只看公司大小,团队更重要。
- “合适”的人,团队的信息共享程度,决定了配合度,而且一个好老板也很重要。
如果你下定决心要跳槽,希望你能梳理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入到更好的平台。
愿大龄程序员,你的工作能充满挑战和新鲜感,能进步能突破,不要让年龄成为你的天花板。
本文文字及图片出自 InfoQ
你也许感兴趣的:
- 当程序员迎来 35 岁时
- 转行的35岁程序员们
- “53 岁的我都退休了,但好想跨行当一名程序员,结果收到了 3 份 Offer!”
- 老程序员都去哪了?
- 64岁谷歌老程序员的补丁 vs 35岁中年程序员的焦虑
- 外国程序员也愁:快四十岁了,以后该怎么办?
- 程序员,在你 40 岁之前,要有个 PlanB
- 程序员:伤不起的三十岁
- 年过30?告诉你程序员保值的5个秘密
- Java之父求职被嫌年纪大:程序员只能吃青春饭?
你对本文的反应是: